1. 主页 > 攻略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联动(推进旅游扶贫)

一、***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推进旅游扶贫

苟元福胸怀“中国农民梦”,做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

段易发精心护理果树,期待来年丰收。

策划人语:

“十二五”期间,新平县旅游产业成为全县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旅游活县”战略得到深化实施,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旅游业由“事业型”向“产业型”、由“接待型”向“经济型”转变,由政府直接操作逐步向市场自行调节转变;旅游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获得了“中国最具特色生态旅游名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名县”、“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等20多项桂冠。

在新平,乡村旅游逐步从最初的依托景区景点的农家乐发展到成为全县发展旅游规划中的突破口、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角色,新平的乡村旅游一直在创新的路上不断加快步伐,从而带动了全县旅游产业的创新升级。但另一个现实也不容回避: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的新贫困标准,目前新平县还有贫困人口12819户43220人,贫困自然村127个、困难村委会13个、贫困乡2个;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市级贫困标准,全县有27470户104886人。

□记者杨雪李冉文/图

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旅游

12月17日,市委书记罗应光在市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央发出脱贫攻坚总动员后的第一场大战”、“搬迁一户要脱贫一户,决不能为搬而搬,把完成搬迁任务等于完成脱贫任务,一搬了之,要解决长远生计确保稳定脱贫,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12月18日,我市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新平戛洒召开,与会代表观摩了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据介绍,戛洒镇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位于戛洒集镇西南部,距集镇中心区约500米,规划用地1450余亩,计划安置搬迁戛洒镇耀南、平田、发启、纸厂、冬瓜林5个村委会50个村民小组共1906户村民。项目一期安置23个村民小组1078户。列入搬迁的村组均处于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条件不便、生活困难、生产生活条件差、生产发展困难。

新平县副县长杨雪波说:“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明确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规划,为今后的产业培育打好基础。今后,项目将依托戛洒现有旅游资源优势,引导群众成立乡村旅游协会,走‘农户+合作社’、‘互联网+旅游扶持’的路子,大力发展集吃、住、玩、体验游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因地制宜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实现旅游标准化建设,提升旅游软硬件环境,使旅游业成为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作为“云南省特色小镇”,戛洒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已初见端倪。“十二五”期间,随着石门峡、茶马古道、金山丫口、大槟榔园旅游文化广场及哀牢山—红河谷自驾旅游标识系统、石门峡至茶马古道旅游环线柏油路面等项目的建设,旅游景区景点设施不断完善。花腰傣、哀牢山、红河谷、“励志橙”等优质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戛洒目前已建设成为距昆明最近的亚热带生态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戛洒花街节获“2013中国节庆产业金手指奖十大品牌节庆”,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新兴十大品牌”,哀牢山—红河谷多彩风情自驾游线路被评为全国50条“精品自驾游线路”之一。2015年,全镇接待游客138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6.2亿元,戛洒旅游产业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将凭借戛洒优越的交通和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着力开发旅游业,强化品牌营销,加快推进哀牢山景区整体开发、集镇提升盘活、花腰傣民俗公园、乡村旅游开发等旅游重点项目,将戛洒打造成自然景观壮丽、民族文化荟萃、多元文化展示、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全国全省旅游目的地,走出一条旅游扶贫之路。”戛洒镇镇长王鹏说。

庄园经济+乡村旅游

关圣庙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的动工,将为上千户贫困群众构建脱贫致富新路子。而在戛洒新寨村委会红土坡村,绿油油的桔树正预示着来年的丰收。

戛洒镇新寨村委会红土坡小组村口的公房大门口挂着一块醒目的牌子:“新平红土坡冰糖橙产销专业合作社”,村副支书段易发告诉记者,2013年初,村里决定种植冰糖橙时这块牌子就挂出来了。2013年10月,小组25户人家的11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果树,两年来,致富的希望在这块土地上不断枝繁叶茂,全村人都盼着早日挂果。“我们村以前的经济收入主要是种甘蔗和外出打工,100多亩地产甘蔗200多吨,收入不过8万多元。褚橙庄园与我们只隔一个山头,看着对面山上果树丰收,再看看我们山头上的甘蔗,收入差距很大。村里也有人到褚橙庄园打工,感受到了种柑桔带来的实惠。羡慕归羡慕,最终经过全村五次动员大会,终于统一了思想,决定种果树。”段易发说。

段易发告诉记者,在县柑桔产业办的支持下,红土坡种植柑桔每亩得到了600元的补助,果苗几乎没出钱。县扶贫办革命老区发展促进会出资为村里修了路,建起了田间管网。褚橙庄园派出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我们严格按照褚橙的管理方法,合作社统防统治,严格管控化肥、农药,明年试挂果,可以有20至30吨收成,会有一定的收入。3年后,等丰收时,我们自己做老板。”段易发满怀希望地说。看着红土坡小组果树成林,新寨其他三个村民小组的村民也加入了合作社,现在合作社已有四个小组的112户农户,规模达到524亩。

从红土坡出来,走进褚橙庄园,虽然果子已采摘完,但仍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为的就是感受“励志橙”的氛围。优越的气候资源,加上名人效应、政府扶持和现代营销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褚橙”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成为新平乃至云南省一张靓丽的名片,褚橙庄园独创的乡村旅游品牌不仅引来追逐“励志橙”的人群到此一游,同时促销了“神秘哀牢山”与“风情花腰傣”两个旅游品牌。而以褚橙为代表的新平柑桔产业在引领高原特色农产品发展步入更高层次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走上增收致富新路子。

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新平县通过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促使柑桔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今年,新平县新种植柑桔1万多亩,全县12个乡镇均种植柑桔,共涉及68个村委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土地流转,全年实现土地流转3万余亩,为引进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土地利用空间。随着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柑桔已成为目前新平县种植规模最大、总产值最高的水果,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012年,新平被确定为云南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示范县。在褚橙品牌的引领下,新平柑桔产业发展渐入佳境,高原农特产品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计划到明年底,新平县水果种植面积将达11.6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其中柑桔种植面积增加到6.7万亩,比上年增加1万亩。全县柑桔产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为带动农民增收、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新平县农业局局长饶云说。

新平县委宣传部部长周德梅表示,“农业不能单纯看作第一产业,它还可以带来休闲、体验、康体养老和乡愁记忆。开发好这些复合功能,正是山区农村的希望。”

位于戛洒镇青树社区即原腰街镇所在地的桔荔庄园,展现的则是别一番乡村旅游胜景。

庄园因四周环绕着桔子和荔枝而得名。云南特行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苟元福告诉记者:“我们打造的桔荔庄园只是云台文化创意园区的一个旅游产品,云台文化创意园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观光体验、农业科研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庄园。庄园要做的就是实现广大中国农民的梦想:将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结合起来,通过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做强生态观光农业。”

走进园区,环顾四周山岭,桔子几乎采摘完了,但漫山葱郁的果树,仍让人充满无限遐想:春天,果树花香飘万里;盛夏,红红的荔枝挂满枝头,令人垂涎;入秋,黄灿灿的蜜桔,绘出一幅沉甸甸的秋收图。庄园里的农产品观光体验区、水上舞台、瓜果长廊等住宿、餐饮主体工程景观建设已投入使用,不时有游客在园中漫步。桔荔庄园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将农事体验、生态消费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切实念好“农业山水经”,做好“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这篇大文章。

桔荔庄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带动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反过来,观光旅游产业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把桔荔庄园周边的农户带动起来,大幅度增加农民就业,使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业创业,也可通过集约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成为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苟元福告诉记者:“据我们初步统计,公司通过这几年的发展,直接带动500户左右的农户增收,间接带动700户左右的农户增加收入。目前我们大约有500名工人,长期雇佣的有300多人。”

新平县委书记李永忠坦言:“旅游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等相结合,既拓展了旅游发展空间,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旅游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目前,新平旅游产业具有资源多样性、文化资源独特性、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乡村、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乡村旅游四大特征。”

乡村旅游助力扶贫大有可为

2014年,国家发改委与国家旅游局等7部委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全国大多数县级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美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2015年8月,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着力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实现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贫困人口脱贫。

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其中提到:“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近年来,新平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服务质量大幅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社会贡献能力明显增强和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六大成效”。新平引进重庆美丽乡村营销策划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引进台湾企业入驻戛洒合作开发云台文化创意园,集合民间资本投资开发庄园经济,先后以褚橙庄园、猫哆哩庄园、桔荔庄园、樱花庄园和琴淮酒庄“五大庄园”为基地开发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打造乡村旅游新产品,助推全县旅游转型升级,加快旅游扶贫步伐。

新平县扶贫办主任普勇说:“‘十二五’期间,全县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9928人减少到目前的43220人。‘十三五’期间,我们要积极培育贫困地区特色支柱产业,建立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机制,拓宽脱贫致富渠道;制定特色产业增收计划,大力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水果产业;制定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实施计划,大力发展生态观光、特色乡村旅游和红色文化。”

李永忠表示,“十三五”期间,新平将把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到战略产业的高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新平县“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记者看到,新平县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旅游、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达标创建的服务指导力度,科学布局全县乡村旅游产品线路,加快农家乐的提档升级,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以花腰傣民族特色为吸引点,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让游客真正体验到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情,令人惬意的田园生活。以《新平县自驾营地建设规划及乡村旅游总体规划》为依据,大力发展特色明显、民族文化浓郁的乡村旅游产品。到“十三五”末,预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30亿元以上,旅游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8%以上,跨入新平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行列。

短评

乡村旅游

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柏舟

近年来,我市不少农村根据自身特色,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引进各种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得很多过去只能靠种地或外出打工谋生的农民,如今却能在家门口凭借自然资源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乡村旅游业已成为当下不少农户解决就业、增收致富的新亮点,旅游扶贫成为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所谓“旅游扶贫”,就是将旅游和扶贫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今年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着力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实现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贫困人口脱贫。目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扶贫当作扶贫攻坚的“突破口”,为“精准扶贫”找到了一条可行的路。

新平县作为我市的旅游大县,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2015年接待国内游客2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1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2014年,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7.5亿元。新平不断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发掘本地资源开发农事体验游;利用各种社会资本,先后投资开发冬季养生避寒度假旅游项目、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通过打造乡村旅游新产品,助推全县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新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力量。

像新平一样,我市不少地方自然环境保护较好,民风淳朴,民俗风情独特,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不断加强引导支持,并对市内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评星评级,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服务水平,不少乡村尝到了旅游扶贫带来的红利。

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旅游扶贫,玉溪的乡村旅游还有许多功课要做。首先,随着市场的细化,很多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没跟上,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仍停留在传统旅游产品的设计与组合上,旅游产品缺乏特色,不仅吸引不到游客,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其次,乡村旅游扶贫不能单打独斗,要抱团发展,与当地其他产业融合,形成联动、互补与共荣的格局,打造自己的特色及优势。再次,要坚持农民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创新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结合本地资源,做出乡村旅游的特色,在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等方面多下功夫,开发新兴乡村旅游产品,推进社会化旅游扶贫。另外,还需加大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路通财通”,我市的乡村旅游才能走得更远。

二、广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全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强区,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

围绕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总目标总要求,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整体水平为重点,扎实推进我区“三地两带一中心”(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不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奋力推进新时代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破除瓶颈障碍,建立新时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

——坚持质量效益。加快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国际眼光和高点定位,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和发展质量。

——坚持品牌特色。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旅游发展新态势,全面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通过发挥资源大优势,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全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形成,区域旅游经济均衡发展,产业规模快速壮大、产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文化旅游经济主要指标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建成全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先进省区、世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文化旅游强区建设成效显著。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

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加快打造“三地两带一中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1.加快桂林国际旅游胜地转型升级。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着力在生态环境保护、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创新、旅游开放合作等方面综合施策,加快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提质升级。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催生中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桂林国际旅游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

2.加快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海丝文化旅游、海洋休闲运动,建设一批高等级滨海休闲设施和度假酒店群。积极开发邮轮游艇、水上运动等旅游新业态。集中开发建设北海银滩、涠洲岛和钦州三娘湾、茅尾海以及防城港江山半岛、京族金滩等休闲度假景区。开辟海上跨国邮轮精品线路,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亚热带滨海度假和海上运动休闲胜地。

3.加快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转型升级。以巴马、东兰、凤山为核心区域,深入挖掘长寿文化、健康文化和民族文化,培育特色鲜明的健康旅游产业功能区,做大做强健康旅游产业规模。开发业态丰富的长寿产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健康旅游国际论坛(巴马论坛),建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长寿养生国际旅游目的地。

4.建设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完善边境地区旅游交通体系,加强边境口岸景点景区建设。深化边贸旅游和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建设边贸旅游产业园区,培育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边境旅游产业链。加快建设边关国家风景道,打造边关民族风情特色旅游线路。积极探索中越边境口岸旅游通关便利化新举措,完善跨境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提升跨境旅游国际化合作水平。

5.建设西江生态旅游带。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为契机,依托西江干流沿江城市自然山水风光、岭南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做大做强西江沿岸生态旅游产业集群,打造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旅游带。发挥西江流域多个精华旅游江段的独特优势和气候条件,挖掘西江文化旅游多元主题和特色鲜明的品牌价值,构筑绿色生态旅游廊道,着力打造成为多元化、国际性、全天候的黄金旅游带和中国水运旅游发展的典型示范。

6.建设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全面实施强首府战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品牌,强化南宁面向东盟的国际旅游集散功能。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都市文化旅游商贸综合体,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都市休闲等业态,做大做强城市夜间经济,建设成为以亚热带壮乡风情为特色、以会展商务和都市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对接大湾区的北部湾核心城市、中国-东盟文化旅游合作交流的中心城市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引领城市。

(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建设

7.优化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体系。不断适应多元化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山水观光、休闲度假、边境跨国、民族文化等旅游产品,提升特色旅游影响力。培育桂林山水文化体验游、巴马长寿养生休闲游、北部湾休闲度假游、中越边关跨国风情游、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游、桂北和左右江红色体验游、环大瑶山历史文化生态游、桂东岭南风光文化游、海上丝路邮轮游、桂中刘三姐山歌文化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滇桂粤边海国家风景道和西江国家风景道。

8.加快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依托广西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和长寿生态集群,全面发展以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医疗保健为主体的健康旅游产业。建设医疗旅游产品开发和推广平台,开发与中医药及壮瑶等民族医药相结合的传统健康旅游产品。探索培育特色医疗旅游项目,打造医疗旅游康养小镇和医疗旅游目的地。创建一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养生养老度假基地。开发长寿养生特色食品,发展养老旅居住宿,打造特色养生品牌,提升健康旅游消费,加快世界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

9.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进程,推动高新科技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游戏游艺等传统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引导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扶持优秀原创动漫、音乐美术、影视创作,推出一批文化演艺精品。加强文化科技创新,发展创意设计,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建设一批特色工艺美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集聚区。

10.培育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交通、住房、医疗、养老、体育等融合发展。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支持发展森林度假和水利旅游,建设森林公园、森林小镇和水利风景区。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质遗迹与矿业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工程和科技场馆等,开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游目的地。培育国际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结合全区通用机场、北部湾邮轮母港和高速高铁建设,积极培育低空旅游、邮轮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多产融合发展态势。

(三)加快推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

11.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围绕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建设文化旅游核心大项目。重点建设南宁万有国际旅游度假区、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北海银基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新城、世界智力运动之城、世界实景演艺之都等一批新业态核心项目。加快推进南宁融晟天河·海悦城文化旅游项目、桂林雁山民国风情旅游小镇、桂林乐满地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项目、贺州黄姚古镇文化和旅游产业示范区、深圳巴马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柳州螺蛳粉特色小镇、防城港白浪滩·航洋都市里等一批投资规模大、规划建设理念先进、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建设。

12.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加大培育和创建力度,推动现有A级景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提质升级,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推进大新明仕田园、防城港江山半岛、巴马赐福湖、北海涠洲岛、桂平大藤峡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推进宁明花山景区、百色起义纪念园、涠洲岛鳄鱼山、桂林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龙胜龙脊梯田景区、三江程阳八寨景区、贺州黄姚古镇、南宁百里秀美邕江·国际园博园景区、凭祥友谊关景区等创建国家AAAAA级景区。大力推进以桂北红军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左右江红色主题国家文化公园为代表的一批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湘江战役红色旅游景区。

13.建设一批文化旅游示范项目。引导建设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游宜业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各地建设文创产业园区和文创街区。重点打造提升中国-东盟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东盟数字文化创意园、梧州骑楼城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桂林东西巷街区、桂林五通农民画产业园等一批文创产业园区(街区)。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主题特色突出、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聚集拉动作用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重点建设和提升阳朔兴坪古镇、靖西绣球小镇、合浦月饼小镇、苍梧六堡茶小镇、大化达吽小镇等一批特色文化旅游小镇。

14.建设一批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力度,加快建设花山岩画风景区,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兴安灵渠、三江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建设左江流域骆越壮族文化(崇左)生态保护区。加强历史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大遗址、传统村落等保护开发利用,建设一批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探索将民歌民谣、民族说唱、音乐舞蹈、民俗民情、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餐饮等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四)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15.文化旅游示范创建工程。全力做好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基地、项目)、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和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创建示范工作。重点推进防城港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龙州)建设。做好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等品牌创建升级工作。

16.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健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相结合的全媒体信息传播机制,实现信息化、大数据、精准化的全媒体推广。打造以山水旅游为特色主体的“桂林山水旅游”品牌、以滨海休闲为特色主体的“北部湾滨海度假”品牌、以康寿养生为特色主体的“世界长寿养生”品牌、以异国风情为特色主体的“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品牌、以民歌民俗为特色主体的“刘三姐民族文化”品牌,集中打响做强广西五大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广西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各地资源和特色优势,打造出各具特色的节庆品牌、演艺品牌、美食品牌、地理标识品牌和特色商品品牌等,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7.文化旅游融合精品创作工程。加强文艺创作生产规划,推动文艺与旅游深度融合,鼓励创作以广西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题材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影视剧作品及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综艺节目。申请举办中国-东盟文化艺术节,持续办好广西戏剧展演、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广西杂技魔术展演等品牌艺术赛事。打造一批影视、文学、戏剧、书画、音乐创作基地,建设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展示文化休闲工作室。鼓励各类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在旅游城市或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开发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项目。每年评选奖励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项目。

18.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旅游集散和服务体系。建立安全便捷的文化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通景区公路,完善旅游行业运营车辆安全监管体系。加快旅游交通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自驾车服务体系、风景道绿道系统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旅游厕所建设质量与标准,提升旅游厕所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文化设施景区化建设,重点建设广西民族剧院,改扩建广西博物馆,推进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等一批自治区文化设施建设。结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市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具有旅游条件的广播电视设施等公共旅游服务站点。

19.文化旅游市场主体壮大工程。深化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有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文化旅游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培育文化旅游创意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渠道上市挂牌。

20.文化旅游智慧服务提升工程。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大数据产业,建设广西文化旅游数据中心。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游乡村等,建成“广西游直通车”和“一部手机游广西”智慧旅游平台,全面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大幅提升广西“数字文旅”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在节目制作、网络传输、大数据云计算等优势资源,建设广西文化旅游云平台,充实特色文化旅游视听内容,提供智慧旅游音视频一站式服务。

21.文化旅游惠民富民工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公共设施、乡村传统工艺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乡村文化人才培育等富民助推计划,形成文化旅游行业惠民富民新格局。实施文化旅游便民利民工程,推进文化旅游志愿者服务站建设,推广文化惠民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推动重点景区适度降低门票价格,鼓励公共资源型旅游景区免费开放;鼓励实施景区免费开放日、旅游一卡通、电子消费券、旅游年卡等措施,让人民群众享受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区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中央和自治区有关产业支持政策,研究制定促进本地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领导协调机制,形成自治区统筹、市县主抓、部门联动的良好局面。自治区每年召开1届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由各设区市竞争申办,对大会承办地文化旅游发展产业予以重点支持。

(二)加强规划引领。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高水平编制全区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建立规划统筹机制和“多规合一”机制,加强文化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相衔接,发挥综合联动效益。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施规划评估,提高规划的执行力度。把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部署,强化督察考核,促进规划实施。

(三)加强支持引导。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多渠道筹集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适度扩大文化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旅游服务贸易,扶持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出口。统筹使用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文化旅游发展基金。发挥好各级政府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社会资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编制全区文化旅游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管理、经营、创意和服务等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旅游领域职称改革,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将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纳入全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计划,依托重点院校、龙头企业、社会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文化旅游培训基地,进一步提高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推动成立新型文化旅游智库和文化创业研究机构,加强文化和旅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区内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支持开展职业技术类的社会办学。探索与粤港澳地区、东盟国家的区域性人才培训合作。

(五)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文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监管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和队伍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涉文旅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持续开展全区文化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行动。加强行业标准建设,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旅游市场安全综合治理,确保交通、食品、卫生等重点环节安全和旅游设备设施运行安全。

(六)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考核评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将考评情况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适时开展督查检查,通报各地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

三、广西:旅游发展有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联动


3月2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高迈村归座屯到林溪镇冠洞村冠大屯开展“月也”活动,赛芦笙、拦路对歌、百家宴、侗族琵琶歌、侗族大歌等内容吸引了许多游客参与。近年来,广西各级文旅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上下一心发展旅游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节点上,广西各地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积极调动乡村物产、土地等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积极培育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助力乡村振兴。

昭平黄姚古镇贺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供图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各级各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措施,以多种方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形成了上下一心发展旅游的良好态势。

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成立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领导机构,持续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夯实基础,深化产业融合,大力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乡村旅游累计接待游客12.99亿人次,实现旅游消费8620.74亿元。乡村旅游已成为广西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助力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近几年,在河池市涌现出不少旅游脱贫案例,该市对旅游业的重视逐步提高。2021年,河池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市文旅工作领导小组,将旅游发展战略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规模性返贫的有力抓手,高位推进全市旅游工作。

巴马百魔洞孟萍摄

文旅产业是贺州市昭平县“三个百亿元”产业之一。据昭平县副县长吴启伟介绍,该县围绕“打造旅游百亿元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编制了《昭平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昭平县2019—202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印发了《关于加快旅游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从财政、项目推进、行业培训等方面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021年,全县新增投入全域旅游发展资金3589万元,用于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吴启伟说。

百色市凌云县浩坤村曾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近几年,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组依托浩坤湖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持续强化党建引领,聚集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推动浩坤村由大石山区的“穷山沟”蜕变成今日的“桃花源”。

融合发展全域联动

“一家炒菜百家香”,旅游是一个与其他产业联动性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广西各地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特色小镇、民族特色村寨、美丽乡村、生态示范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田园综合体等相关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体育、电子商务等行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配套设施,极大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三江县侗族姑娘展示采摘的春茶吴练勋摄

2月下旬,一场寒流将柳州三江县布央村的茶园装扮得银装素裹,吸引了不少游客上山赏雪。近年来,柳州市积极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农旅融合品牌创建,建成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2021年,三江县布央村、城中区环江村休闲农业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典型经验被评为“壮美广西·乡村振兴”年度特色案例。

柳州市还建立了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经费及奖励机制,成功打造了一批主题民宿及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三江大洲文化旅游岛万怡侗式主题酒店、枫林别院,大苗山古城项目等相继完工投入使用,有效助推县域旅游发展。

明媚的春日里,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脱贫户徐兰艳管理的特色民宿迎来了一拨又一拨客人。她说:“我现在每个月有2000元固定工资,最新新闻,每年还有分红,生活改善了很多。”包括徐兰艳在内当地村民生活的改变,源于近年来马山县“体育+扶贫+文旅+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这一模式的成功,让“九分石头一分地”的古零镇蝶变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国攀岩小镇”,赛事活动引来大批游客,带旺了食宿等相关行业,推动当地贫困人口增收。

游客在马山县古零镇体验飞拉达蒋安舟 摄

广西文旅助力昭平县乡村振兴贵州贵定万亩油菜花集中盛开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村寨旅游产业联动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